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愛打扮,有助成功


講到時尚,我可是與生俱來的反骨。在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母親第一次因為「我的服裝儀容不適合學校風氣」被叫到學校去。那時候大約是八年代初期,歌手瑪丹娜是我當時的崇拜對象之一。因為想模仿瑪丹娜的打扮,所以我穿著閃閃發亮的螢光色衣服去上學。但被校長禁止之後,我被迫上學時不得穿戴螢光色襪子跟手環。即便如此,還是常因服裝儀容惹出不少麻煩。像是六年級時,就曾被老師批評穿著斑馬紋內搭褲「在教室裡看起來太招搖」;高中時,也曾經突然被叫到副校長室去,只因為西班牙語老師似乎覺得我那身香奈兒風格的套裝和高跟鞋太花俏了。
進入青春期的我依然醉心於時尚,暑假一到即埋首於學習服裝設計,或是親手縫製衣服,甚至到附近購物中心裡的服裝店打工。進入大學以後,就算是早上八點的課,我也時常穿著厚底靴或復古風洋裝出席。
我熱愛時尚的程度,就連跟心理學教授一起吃午餐,順便向教授尋求研究所升學意見時,都曾被教授說:「你如果沒往心理學之路走的話,現在一定正往時尚業界邁進吧。」
雖然說了這麼多關於我熱愛時尚的事,不過,我猜那些在我剛執教的那幾年內認識我的人,一定感覺不出我是如此熱愛時尚的人。
那是因為剛從波士頓搬來北加州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衣櫥裡的服裝跟這裡的風土人情實在太格格不入了。加州的女人們身穿的絕非「用色大膽」「花紋充滿玩心」或「知名設計品牌」等服裝,她們總是選擇大地系色調或材質的衣服。與其說是時尚,更不如說是適合穿去踏青的服裝。
「休閒」取代了許多時尚標準,所以女性不常化妝、戴首飾,髮型也相對簡單保守。雖然我最愛嘗試跟別人與眾不同的髮型跟髮色(我已嘗試過金髮、紅髮、棕髮等各種髮色,其中最愛的就是粉紅色),但這些嘗試實在太不適合北加州這塊土地了!
為了入境隨俗,我努力壓抑自己的個人特色。那時候的我真心覺得不像自己,而且無法再嘗試各種髮型也令我深感可惜。不過,我可沒因此放棄,深信一定能找到另一片天的我,開始在「不招人白眼」的範圍內,試著在北加州的「制服」上帶些自我風格。

講師服裝端正,學生更勤奮學習

在史丹佛大學執教兩、三年後,正好有機會參與以「講師服裝帶給學生的影響」為題的研究。驚人的是,研究結果顯示講師服裝越端正,學生的學習欲就會越高。這結果真的令我大吃一驚!其他相關研究也指出服裝越正式的講師,越會被學生評價為「有本事且具教學熱忱」,正面影響學生的學習欲。
這個研究讓我整個人恍然大悟。在這之前,史丹佛大學的講師在課堂上總是打扮隨興,大家也都視為理所當然,幾乎沒有人穿著套裝講課,穿牛仔褲加帆布鞋的講師也不少。因此,剛開始教書的我一方面期待著自己穿上「正式服裝」教課,另一方面也默許以「加州風休閒風格」打扮。
我的教學指導老師,同時也是我最尊敬的教職員之一,他的心理學課一直以來都很受學生歡迎。我發現他跟系上的其他教授不同,授課時總是身穿西裝外套。難道,他的打扮也是讓他的課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嗎?
遇到這項研究後,我下定決心「改變打扮」。如果我的服裝會給予學生正面影響,那就開始穿套裝和高跟鞋上課吧。即使我的打扮跟同事相比看起來有些刻意也絲毫不在意。就連化妝都不再是禁忌,因為妝容能讓我的表情看起來更豐富。
雖然是「為了學生」才開始正式打扮的,但就結果來看,這個嘗試變成了給自己的「禮物」。當自己身穿漂亮的衣服時變得比過去更有自信,還感受到「自己在做的這件事意義十分重大」,每一堂課都像在從事特別的活動一樣。
穿著圖樣繽紛的衣服或是知名設計品牌的外套時,我覺得自己更像自己了。也察覺到過去強迫自己打扮樸素,硬改成休閒風的行為,完全壓抑了自我,像是「身穿外型古典灰,內裡卻是豹紋的外套時,享受衝突樂趣的自己」「照自己風格選的話,愛紅色洋裝更甚卡其色褲子的自己」或「比起剛洗好臉的素顏,更愛畫著濃眼線貓妝,配上裸色口紅的自己」。

一件衣服,改變工作成果

服裝不只能改變對自身的想法,還會影響到工作成果,美國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們將這現象命名為「穿衣認知」。他們發現,服裝可協助我們發揮「完成自我任務能力」至極致。例如,當著手需要專注力的工作時,穿著白衣(醫生或科學家的象徵)能令工作過程更順利。「自我期望」的特徵與服裝和首飾等連結後,即可實際展現出期望中的成果,同時協助提升工作品質。
不論是選擇授課時的裝扮,還是在外演講時,都會依照這個原則。因為我在這些過程中會去思考自己在接受至少一種挑戰後,會不會變得更開心。為了使這份用心能發揮地更淋漓盡致,我備有多種項鍊跟手環,讓自己的打扮即使充滿古典美,也會因小飾品用色截然不同,搭配出意外效果。
以我為例,我藉由搭配正式服裝及有趣的服裝,讓我更不費力地化身為「身為心理學講師的自己」認真思考教育議題的同時,也樂於構思學習機制(方法),例如備課時,我會事先刻意設下一些挑戰給自己,像是冷不防地請學生上台當場驗證某個實驗結果;為了講解心理學法則,是否可找機會播放知名電視節目片段讓學生大吃一驚或讓他們開心一下。
第一次到訪東京時我去原宿和表參道逛街購物,買了件設計奇特的毛衣,回國後就穿著它上台教課。它看起來就像貴族學校裡的學生會穿的藏青色毛衣,只是正面寫了令人傻眼的英文單字。
沒想到,這件毛衣竟立刻成為課堂中學生們的話題!

「外表心理學」的研究結果

以「外表心理學」的研究觀點來看,我實行的「外型策略」包含兩種重要啟示。第一是「學生認為服裝正式的教授比較厲害」研究中已闡明,人會依服裝打扮評論對方;第二是想在他人心中留下好印象,就得穿上「與工作相關」、有如「象徵專業」制服般的服裝。至於制服的樣式為何,是充滿設計感還是保守風,就得依職種來判斷。
需特別注意的是,若穿上不像自己風格的服裝可會招來反效果。例如某個研究就將焦點擺在「打扮有如上流社會,實際地位卻相差甚遠」帶來的影響上。這種行為雖然會提升自信,可是卻會不斷地衍生出「太不適合自己」的想法與情緒。
如果會因為身上的衣服使自己感到「虛偽」的話,在職場上也會覺得自己像「詐騙集團」一樣。只憑「給人好印象」「不要太招搖」來選擇服裝打扮是不對的,而這正是我剛開始在史丹佛大學教書時犯的錯誤。正因為我壓抑了自已的打扮風格,才令我一直無法融入整個環境中。
若是想增加成功機會而刻意打扮的話,不妨思考如何才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換句話說,只要穿上能讓自己有自信的衣服,或是充滿自我風格的服裝,就能讓他人留下好印象。
人依外表而下的「評價」,其實超越了服裝、髮型或整潔整齊與否所能控制的範圍。我們的標準大多倚靠肢體語言、情緒及眼神交流等「非語言溝通」來評斷。「非語言溝通」,才能展現出你的自信、生活方式,及對工作的熱誠。想給他人留下好印象,其重要性可不輸「穿著打扮的選擇」。若想靠「非語言溝通」給人好印象的話,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參加重要活動時,或是思考每天要穿什麼上班時,一定要優先考慮是否「讓自己有自信」和「是否符合自我風格」。
記得自問,穿這件衣服時心情是否愉悅?從社會標準來看,這個打扮會不會太過醒目(而非符合自我風格)?這樣的穿著會不會妨礙你展現你的情感跟熱忱?
我在開始教書之後,不久就了解到絕對不能穿太過合身的裙裝上台,因為它會讓我無法深呼吸,想大笑或大聲說話都不行!
你穿的衣服能恰當地表現你的個性嗎?雖然粉紅色頭髮已不適合我的工作,不過身穿圖樣活潑或有趣的衣服與飾品,就能讓我盡情地展現自己的個性。
我有條特別喜歡的項鍊,是我妹妹送我的。那條項鍊上有一塊刻著英文compassion的吊牌,意思是「體貼」,每次戴上這條項鍊時,我就像是與我的家人們緊緊相連著,同時感受到自我價值所在。
如果這堂課能成為各位接觸時尚的契機就太好了。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壓抑自己的存在感,若能改穿上十足展現自我風格的衣服,就能向周遭宣告自己「對所有事物充滿興趣,而且有自信能將所有事做好」。

第三課.重點整理

1服裝會「改變工作品質」。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家們發現,服裝可協助我們發揮「完成自我任務能力」到達極致。
具體行動
穿上與「自我期望」連結的服裝。
穿上「與工作相關」「象徵專業」的服裝。
2選擇服裝時,優先考慮「自我風格」。
具體行動
穿上能讓你心情愉悅的衣服。
確認穿上的衣服可否表現自我個性。
3選擇服裝時,記得設定「一項」挑戰。
具體行動
試著搭配「正式服裝」及「(讓自己)心情好的衣服」。
嘗試「對比性強的裝扮」。
例︱穿上略帶古典風服裝時,若配戴風格相異的飾品(如項鍊、手環等),會因小小改變(挑戰)讓自己也能樂在其中。

以上內容摘錄自《使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先覺)
這本書,是獻給想改變自我者的操作指南。內容以我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講義為基礎,加上我自己的人生經驗交織而成。書中將用25堂課,從心理學理論出發介紹如何達成改變目標的具體步驟。在翻開此書的瞬間你就已經踏上了這條改變之路。
進一步暸解本書內容:https://goo.gl/oiHeu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