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人天性容易相信專家?

from:http://www.nathanmagnuson.com
文/洪群甯、蔡宇哲

現在不管看文章或是電視節目,總是會出現一些神奇的稱號,像是真神奇的生活家、XX達人、宅神..等,這些自封或被封的莫名稱號背後都有個目的,就是要閱聽眾接受這些人是個專家,接下來講的內容才容易取信於民。
很多人可能會說:別傻了我還是有判斷能力的,不會因為他是專家我就相信,他亂講我也是不接受的。真的嗎?人是否真能如此理性的對事不對人?

如果專家跟一個普通人都說了一個錯誤的訊息,一般人對於訊息的接收程度會有不一樣嗎?
研究者讓一群人閱讀一篇關於人每天需要睡幾小時的文章,每個人看到的文章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文章結論有很多種,分別是認為睡眠時間從8小時到不睡都可以。跟部分參與者說這篇文章是個諾貝爾獎得主寫的,跟另一群參與者則說文章是個YMCA經理所寫的,這些參與者讀完文章後會被詢問說相不相信這文章的說法。

結果發現,諾貝爾獎得主說人可以完全不睡覺這麼扯的話都有人會相信,但YMCA經理最離譜只能說到2小時大家就會不信了。由此可知,專家講的話確實大家都比較相信,而且就算講得比一般人離譜也沒關係,人們還是會相信的,這樣聽來是不是有點怪呢?

這樣的心理反映出人們對於生活中的未知常感到不安全,往往會想要趕快抓住一個答案才安心。不論是考卷上或是生活情境上,遇到不確定或沒有正確解答的 時候,就總會開始對自己沒有信心,會希望老師能夠趕快給一個標準答案才能安心,因此專家的說法就成為了最好的解答了。但生活中並不像是考卷是非那麼簡單, 常常一個狀況的發生都是許多選擇融合而產生的,因此得注意專家所提供的訊息並不是唯一的答案,很可能還有其他不同角度或立場的說法。

對於專家的說法還有一個角度要去思考,就是所表達的意見是否真是他的專業。有不少專家名嘴有名氣以後就當起海巡來了,管事情管到海邊去,連不是他專業領域的事也要管,但還是會有很多人買單接受他的說法,這有可能是受了「月暈效應」的影響。

當我們看到一位扶著老太太過馬路的人,或者在大眾交通工具上看到讓座的人,就常會覺得他們真是好人,想像他私底下一定也是個充滿愛心、奉公守法,而 且品德良好的人。這種「看到別人有一點好,就以為他什麼都好」的想法,就叫做「月暈效應」。而一般人看到專家在某方面學有專精,就很容易以為他在其他方面 也都很好、懂很多,要知道很多教授、博士都是生活白癡啊。專家並不是什麼都懂,別把他說的話當作聖旨了。

由以上兩個心理效應可知,人們的心理是不自覺地較容易相信專家,也正因為此我們更應對專家說法小心一點。不是說不要相信專家,他們的看法確實是很值 得去參考,畢竟能被稱為專家就有其不同於一般大眾之處,但千萬別忘記了專家也是人,他的知識跟觀點也是有限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將他們說的話當作是意見 參考,而不是當作唯一遵守的道理,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啊。

(本文感謝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張滿玲助理教授提供諮詢)

參考文獻:
  • Communicator discrepancy, source credibility, and opinion change. link.

[粉絲頁推薦] 多芬形象廣告《真正的美》


你眼中的自己,跟朋友眼中的你有差別嗎?
一位專業的肖像畫家,分別替人畫下自己及朋友口中所描述的樣貌。真實世界上是同一張臉,但透過人的感受、描述,描繪出來的臉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這是多芬(Dove)近幾年一直在做的形象廣告,雖然是企業廣告,但一直在提醒著我們,真正的美是來自於內心~~雖然這是企業廣告,不過也從中看到一個深入人心的形象廣告該怎麼做,不是一直去說自己的好,這樣很low...

延伸閱讀:
多芬發展這系列廣告的故事 http://ppt.cc/IVXLJ
行銷策略分析: http://ppt.cc/3M40j




想瞭解更多有趣心理知識請到【走出象牙塔的心理學家】粉絲專頁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TED影片集] 這三招讓人在面試對你留下好印象


畢業季到來,對新鮮人來說不論是要出社會或繼續升學,都必須經歷面試這階段。該如何在面試時留下好印象就成了脫穎而出的關鍵,分享以下三個有用的小技巧:

1.改變肢體,增加自信心
2.發揮你的強項,展現最自信的你
3.展現意志力(研究發現意志力能預測成功)

延伸閱讀:
(知識與自信心:http://ppt.cc/TZTyE
(意志力與成功:http://ppt.cc/mIqoB



想瞭解更多有趣心理知識請到【走出象牙塔的心理學家】粉絲專頁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吊橋效應--聯誼一定要來點刺激的


文/李盈儀、蔡宇哲

「我告訴你哦,前陣子我去參加一個聯誼活動很酷耶,他不像是一般的聯誼坐在餐廳裡面對面自我介紹,這樣超無聊的。他是讓參加的人玩密室逃脫的遊戲!一開始就隨機把一男一女銬在一起,所以我們必須要聯手闖過關卡、破解遊戲,超....刺....激的啦!活動結束後那個男的還一直打電話約我,說跟我很投緣想要再出去看電影聊聊天...>///< 」

聽得我鍵盤心理學家眉頭一皺,心想這內情並不單純,這活動肯定有懂心理學的高人指點啊~~

1974年達頓(Dutton)和艾朗(Aron)這兩位心理學家利用吊橋做了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們找了男性參與者通過兩種吊橋---一座是搖搖晃晃的危險吊橋,另一座則是堅固的石頭橋。當他們走過橋後會遇到一個漂亮的女助手,她會請參與者填寫一份問卷,填完問卷後女助手會留下她的姓名和電話並告訴參與者說,如果他們想更進一步瞭解實驗的話,可以打電話與她聯繫。
實驗的結果非常有趣,那些走過危險吊橋的,18位中有9位會打電話給女助手;但走在穩固石橋的,16位中只有2位會打電話給女助手。

研究者認為走在危險吊橋上的人,由於吊橋搖搖晃晃的,會產生緊張和恐懼感,其身體反應便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這對人們來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但是當女助手走過來和他們交談,並請他們填問卷時,男生們便會誤以為這種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反應,是因為對這名女助手產生心動的感覺,所以就會比較想要打電話跟她聯繫。

這種現象就叫做「吊橋效應」,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做出錯誤的解釋,在這個實驗裏頭,男性把心跳加速的生理現象解釋為來自對於眼前的女助手感到心動。

說到這裡有沒有很熟悉?
沒錯,一開始講的密室逃脫的聯誼活動就是利用吊橋效應的概念,讓互不相識的男女不僅有較長時間在一起,且因共患難引發心跳加速的生理反應,就容易產生類似吊橋效應的結果。聯誼嘛不就是希望可以盡量湊成對嗎?活動完一定要再聯絡才可能有後續啊,利用吊橋效應真是高招啊~~~

想把妹的男性們還不知道要約哪裡約會嗎?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帶來一些靈感;被邀約的女性們要注意約會地點哦,可別中了對方的心理陷阱而不自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