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不一定力量大
文/李盈儀、蔡宇哲 原發表於國語日報科學版
有個寓言故事是這麼說的:父親為了讓三個兒子能團結起來,便想出要他們試著折斷筷子,一根、兩根筷子,每個兒子很快地都把筷子給折斷了。最後,當父親拿出三根筷子要他們試著折斷時,這次怎麼折也折不斷了。父親便告訴兒子們說:「個人的力量小有可能被擊敗,但團結的力量大,沒人能擊敗你們。」
但是我們也聽過「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寓言故事,這個寓言故事卻是說人多反而力量變小。多人一起合作會是1+1大於2還是小於2,甚至小於1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正常的情況下,多人的力量應該會比一個人的力量大,但是在1913年有位叫林格爾曼(Max Ringelmann)的工程師,他發現個人在團體中的貢獻會比單獨一個人時還要低。比如說人在進行團體拔河時,個人所付出的力量會比自己在進行一對一拔河時還要來得小。
這種群聚後力量降低的現象引起了心理學家的好奇。1979年,拉丹(Bibb Latane)、威廉斯(Kipling Williams)與哈金斯(Stephen Harkins)共同發表了一個研究,他們發現當要求個人單獨吶喊或鼓掌時的音量,會比起他在團體跟大家一起吶喊或鼓掌,來的較為熱烈、大聲。換句話說,當你自己一個人遇到偶像所發出的尖叫歡呼聲,會遠比跟很多人一起遇見時還要大聲許多。當個人身處在團體時,所付出的努力會比自己單獨工作時還要少,這種現象就叫做社會性懈怠(social loafing)。
我們常認為團結力量才會大,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團結起來的力量反而變沒效率呢?有可能是因為在個人單獨的表現時,比較容易顯示個人所付出的努力,因此單獨表現的情況下,會更加盡力﹔而在團體的表現時,結果的成功或失敗則決定於大家,不需要由個人單獨負責,所以才會發生個人在團體中偷懶的現象。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個人預期其他人會偷懶,所以自己減少在團體中的付出,以求得公平。
這樣看起來,既然個人在團體中都會混水摸魚不努力,是不是我們都盡量不要藉由組成團體來完成工作了呢?也不盡然,人的能力有限,許多工作都需要透過團體努力才能順利完成,重點就在於我們該如何消減社會性懈怠效應。通常可藉由分派個人有意義或獨特的工作,來增強每個人的責任心與榮譽感、促進個人對團體的認同感與凝聚力,或是減少團體人數,使每個人在團體中的表現都會被注意到。如此一來就比較能避免這種不好的效應。集合眾人的努力團隊合作,成果一定會比個人單打獨鬥還要來的好,同時也能跟同伴建立起很好的情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